(必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7 17:44: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必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

  一、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不单是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候某个同学读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讲台前念给全班听,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同学找别人借作文书,更有甚者,专门利用周末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作文书籍,然后在班内互相交换,共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接触课外生活,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平时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却指望着“拔苗助长”,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时间稍长,学生对写作便失去了兴趣,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痛。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三、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甚至是学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

  半个学期过去,期中考试成绩已公布,我就做了深入的分析。通过思考,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首先,说说阅读。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例如:《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

  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

  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三,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激活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第四,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第五,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我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如:在品味词句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暴露出对部分修辞手法还没掌握,认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类的情况,我即时给予纠正。每堂课的前五分钟演讲,我总是让学生对演讲者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前一个学生介绍罗嗦,但我更关注于她的优点———用了很多课本中的词语,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回顾生字词时,学生们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说:大家是否已经知道我的正确答案了?怎么那么正确的!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

  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也会成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我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3

  今天教了第9课《母亲的恩情》,同学们很入情,朗读得很到位,我感觉他们已真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离下课还有7分钟的时候,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想一想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自认为我的朗读还行,情感渲染得不错。可当让他们说时,竟然没人想说,经过再三启发,终于有了三五只手。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这种现象只能说明现在的孩子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已经麻木了,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联想到平时拿同事的孩子开玩笑,“谁对你最不好?”“妈妈。”答得非常快。“谁对你最好?”“一个都不好。”我想孩子们缺少的不是被爱,而是感受爱。

  于是我对同学们提出一个要求:每天至少要对你的长辈说三次谢谢,还要记一记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不知道我的这个要求能不能让他们学会感受爱。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4

  “一”:

  一个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

  两个观点:1、环境改变人。例: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又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两种手法:1、托物言志;2、衬托(正衬、反衬)。

  “三”:

  三种花、三种人、三种情、三句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隐逸者(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富贵者(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

  三种人生观: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莲的形神的三个方面: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三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对三种花的评价)、抒情(“噫”)

  “四”:

  四种修辞手法:(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

  七个短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5

  第五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有三篇是讲读课文,两篇自读篇目。我主要采取讲读课文重点学习,以教师指导为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自读篇目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检验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现分别加以具体介绍:

  讲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注重阅读古文的指导与训练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以大略知道文章内容,同时亦可逐渐建立对文言文的语感。读的过程是有层次渐进的,首先要求读准,即不准出现错读、漏读、添读的现象。接着就要求读出节奏、停顿和语气。在揣摩中体会思想与情感,考虑读法。这一层有更高的难度和要求,如果不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是无法掌握好阅读的节奏和语气的。因此在阅读中要针对文中的一些不同类型和语气的句子要专门挑出来与学生共同分析揣摩与体会,探讨合适的读法。这一点在古文教学中要始终加以强化。如我教《鱼我所欲也》时专门把这几句挑出来让学生讨论读法: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判断、确定)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表反问)

  3、万钟/于我/何加焉!(表感叹,否定)

  4、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表陈述)

  二、注意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情感的感染,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如教《鱼我所欲也》可教导学生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当出现了种种诱惑,当出现了生与死的考验时该如何选择的道理。教学《出师表》让学生明白诸葛亮的知恩图报,至诚,不图名利。教《墨池记》使学生明白了技能与学习的精深靠的是象王羲之那样的专心致志和勤学苦练,勉励学生学习这样的精神就一定可以取得各种成功。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古文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在理解文义上存在很大的文字障碍,考虑到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积累,所以初三学生有一定的自学基础。我主要采取以下办法指导学生自学

  1、利用书中注释大致弄懂文章内容,通过提问反馈学生把握文章的情况。

  2、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3、针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学习。

  4、学习积累、整理文言文基本的实词、虚词,帮助学生发现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特点,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便于更好的学习。

  四、注重通过练习以达到巩固记忆

  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以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背诵指定的文段,作好检查。

  五、对于学生作业里反馈的学习情况有区别地对待

  如果是出现了普遍性的理解偏差,就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纠正和补救;如果是个别学生出现的失误,就把他们单另叫到一块个别进行指正并帮助他们找到造成失误的原因。

  总之,在讲读课文的学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习惯的养成。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学有所得,我主要采取以下办法:

  1、课前安排学生结合注释自学,课堂上再让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解决一些自学中遇到的不懂的地方,指定一些学生把古文翻译成流畅的现代汉语,针对出现的.问题随即解决,指导。

  2、重点与难点要设计一些问题或练习以检测其自学状况并加以及时的补救与指导,保障学习的深度。

  3、运用教给的方法整理归纳文言词汇,主要是重要实词的记忆和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的归纳,及词性活用现象。这是学习方法在自学中的不断运用直至其能转化为自身的学习能力。

  4、注意将学过的知识在新课的学习中得到运用与巩固,注意阶段性复习中对学过的知识要通过反复的方式加强记忆,并在考测中得到体现与运用反馈。

  在教学中其实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开始的时候有点急于求成,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合理,教《鱼我所欲也》只用了两课时,可学生的实际学习古文的能力并不象我想象中的那么好,因此,学完后效果并不好,我也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来采取补救办法。还有就是在自学《隆中对》时也估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进程较快,而学习效果不大好,学生的自学能力没得到充分锻炼,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古文教学中得到了纠正。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6

  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大,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学生。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绩,故笔者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笔者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往多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为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排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亦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全是学生自发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7

  一、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反思

  学科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因其教材内容的特点,更加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实际的教学却是老师不重视德育教育,只是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学生学到的是语文知识,而对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没有及时领悟,影响了语文人文性的发挥。老师对德育渗透的点、程度都把握不够,德育渗透的时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读文本及相关资料,将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了然于心,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佳的时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文章内容中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够做好德育渗透的工作。

  二、阅读教学缺乏实效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肩负着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的一大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内涵的感悟,对学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朗读,而在初中教学中,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范读外,学生朗读文本的'机会很少。一个是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不爱读,一个是教师忽视了朗读的作用。熟读、精读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必备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环节则缺乏应有的重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中的朗读,读中悟道,读中品味。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和关键,重视了朗读就是重视了阅读教学。因此重视阅读教学中朗读,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

  三、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的反思

  习作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而且中考试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当高,不容我们不重视习作的教学。但是习作教学却又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觉得难写,老师觉得难教,是语文教学的大难题。教师要具有发散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拓宽写作思路。

  目前的中高考,对于写作形式都没有了明确的规定,写作形式越来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思路要拓宽,教学的理念要更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搜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善于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动和小发现。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8

  经过近期开展的听评课活动,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反思自己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改进与思考。

  一、过分强调自主性,导致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目标不明确,效益不高。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鼓励合作学习,忽视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为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9

  反思教学中的教

  北师大附中程翔老师习惯于每上完一节课就会一遍遍的重温教案备课,揣度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堂课即使准备的再好,也会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语文教师的好课堂就是在不断打磨中炼成的。

  所以说语文教师都应该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该发扬的发扬该摒弃的摒弃。唯有如此,才能根据自己的反思重新调整以后的教学设计制定更为出色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思教学中的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互动式教学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常态,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语文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

  那么教师需要改变原来的身份,真正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而是学生的服务者,是学生的参谋。学生的学困难是什么,什么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的`拨云见雾,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反思的。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真是需要,语文教师才能有目的的积累自己的课前准备素材,使自己的教学准备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反思教学的亮点

  所谓教学亮点,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处。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课堂,初三语文《醉翁亭记》,曾经要求学生背诵全文。不想有学生突然提出想让老师也背诵其中一段,笔者当即声音并茂地将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学生的热烈掌声。

  笔者趁热打铁又将王勃的《<滕王阁>序》也背诵一遍,看着学生目瞪口呆的样子,笔者因势劝谕学生学习古人的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因为有些文章确实是千古华章,经常颂之,既能提高语感又能陶冶情操,实为一举两得。笔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给学生一个提示,每节课都应有每节课的出彩之处,只要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画龙点睛之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呢。

  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对即对错即错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语文知识至今都存在学术争议,所以即使有教学上的瑕疵也不难发现。

  如果能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作将来改正之之用。同时不断地积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就会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体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对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诸如偏重知识化、教学教条化、重背诵轻朗读等问题,这些都会制约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本文就如何进行古诗词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简单探讨,旨在寻求一条古诗文教学的新路。

  一、兴趣引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故事导入,开拓视野

  在学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我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李清照写好这首词后,她的丈夫赵明诚觉得自己写的不如妻子,就冥思苦想写了十五首词,然后连同李清照写的《醉花阴》一起寄给了一位朋友鉴赏,朋友看后说:“只有莫道不销魂等三句绝佳”。而这三句正是出自《醉花阴》,赵明诚于是心服口服。与诗词相关的故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习动机。

  2、活用古曲,创设情境

  我们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古曲,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丰富学生对诗词的感受,进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比如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配上古曲《阳关三叠》,体会依依惜别之情;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又可以配上古曲《十面埋伏》,征战沙场的豪迈油然而生。

  3、配画学文,体验情感

  不少古诗词追求情景交融,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借助绘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提前备好一幅画有“枯藤、老树、瘦马、昏鸦”等意象的图画,词曲所反映的萧条、衰败、冷落的悲凉情调,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体验到了作者反应的情感,定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

  二、解读作者及诗词背景,为学习、欣赏古诗词铺路

  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诗词反应的内容无不与作者生平、阅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想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诗词,感悟诗词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了解作者本人及诗词的创作背景,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正所谓“文如其人”,了解了作者的为人、文风及理想抱负,就像找到了一把打开文章之门的钥匙,而了解创作背景,则为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思想内涵做好了铺垫。我们应该把握解析诗词三要点:

  1、抓住诗词的“眼睛”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而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诗词的“眼睛”,也就是整首诗词的主旨句。最经典的莫过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通过一个字境界全出,还有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话道破了朝代更替的实质。抓住了诗词的“眼睛”,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为理解整篇诗词奠定了基调。

  2、展开想象的翅膀

  解读古诗词,引导学生在明确了整篇诗词的主旨后,要让学生学会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整首诗词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既能加深对诗词的深层次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比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候,如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置身于“天上宫阙”,一定能深切感受“高处不胜寒”的意境。

  3、合理拓展诗词结尾

  大部分诗词的结尾,如同撞钟,余音绕梁。对于这样的诗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符合原文主旨的前提下,合理拓展诗词的结尾,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歌的结尾,都具有这样扩写的空间。

  三、联系实际生活,合理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和鉴赏,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们去郊游,当我们登上某座高峰之后,我就问学生:“如果此时用一句诗来表达你们的心情,你们说是什么?”不少学生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让学生抒发了心情,又让他们加深了对这句诗的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

  初中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读书习惯。思维有严重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我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如教《春》一课时,诱导学生借助语言材料不断地把文中重点句段的'知识点梳理成阅读组块,尽可能增大学生信息储存的空间。然后用独立的思维方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预测和推断。如:对文章第二自然段中那句“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向学生发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我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鼓励说出独到见解:提倡多角度思考问题。

  结果却众说纷纭,大体看法是:1.用拟人的方法,形容小草的形态;2.用比喻的方法,形容人的活动;3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描写人的活动;4.写人的动作。我及时进行提示,要求联系上下文,看这句话共有几处停顿,每处停顿的句首都是什么词性,表示什么。同学们有所领悟,并回答:“六处停顿,每处句首都是动词,表示六种动作。”我问,既然是表示动作,那么请说明你同意上述四种看法中的哪一种?通过及时点拨、引发,使学生的见解向正确答案靠近。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2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

  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能够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资料、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资料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必须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潜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潜力,使学

  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务必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个性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超多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光,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光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潜力。因此,我们务必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潜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

  新潜力,核心是独立思考潜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潜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潜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个性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一样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我的话,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3

  语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我安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考试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考试题目,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较之其它学科,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

  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考试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重理轻文,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自己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的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正在学习中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4

  新课程教学改革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我认为创建一个和谐的、互动的课堂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基础。在《华南虎》的教学中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注意了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任何环节中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在备课时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华南虎》是一首借物抒情诗,它写了一只身陷铁笼的老虎的不屈的身影,斑斓的花纹,滴血的趾爪和火焰似的眼睛。这首诗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它以华南虎为象征,通过笼中老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残酷现实的反抗来表现诗人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学习的难点在于通过关键句来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从而培养一种高尚独立的人格。学生已阅读过诗歌,也掌握了一些阅读诗歌的方法,因此,我抓住关键句让学生充分讨论,注重学生的自我领悟,教师只加以适当的引导,以使学生领悟的更深。但这首诗比以前读过的诗隐晦含蓄,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特殊的历史背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引起讨论,进而钻研文本,让学生自己来答疑解难。老师则鼓励学生提问、联想、交流,并适时的总结归纳,将讨论引向深层次。为此我预设了几个环节:自读诗歌与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难→品味语言、体会意境→体验与反思→拓展与延伸。在第一环节中,我请学生从各种角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并在学生的解读中概括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争论。

  然后在第二个环节中深入文本进行探究。第三个环节主要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抓住典型性问题进行讨论。第四环节回归文本,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以完成“意会”的过程。体验与反思则把学生的目光由诗歌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在拓展与延伸中,我补充了诗人的另一首代表作《半棵树》,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诗人牛汉以及他的`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调动起学生课后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这一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学的过程,是老师引导的过程。

  另外,在教学中我运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他的想法对老师、对全班同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几乎正节课都站在学生中间;请他们回答问题时都站在他们的附近亲切的发出邀请;当他们回答时都在他们的身边仔细聆听,决不中途打断他们的话;提问也采用商讨式和征询式的语言,给学生以亲近感。如:“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你觉得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有利于激发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发展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说出”是学生自主的进入课文后,作为阅读个体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的审美再创造。

  2、 要选准切入点,理清知识点,激发兴奋点,培植发散点。

  选准切入点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氛围都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在《华南虎》的教学这中,我以学生们用成语、俗语、诗词等来说说他们心目中的老虎形象为切入点。因为这一类词语在学生的头脑只储存的比较多,且大多是威风凛凛的形象。再配以一定数量的图片,那么,诗中的“不屈的灵魂”就有了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学生们会非常想知道高贵的王者到了笼中会怎样,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理清知识点在这首诗歌中就是理清老虎、观众、铁栅栏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这是实现教学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激发兴奋点就是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华南虎》的教学这中,我请学生从各种角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并在学生的解读中概括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争论。这一争论点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高涨,促使学生自觉的、积极的研读文本。

  培植发散点这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学过的知识,并加以发散。这表现在学生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并赋予了新的内涵。这还表现在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读诗人的其他篇章,以一反三,甚至更多。

  在教学中缺憾总是难免的,我的遗憾也有几点:

  1、我的教态、教学语言还有一定的问题,缺乏灵活性。比如在初读诗歌, 从各种角度谈谈对诗歌的看法这一环节中,有的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观众为什么是‘胆怯而绝望的’”等。这些问题看似较为零散,其实都与主题有关。我只要用一两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把它引导到主题这一争论点的探讨上来。但我就因为在教学预设中把这些问题的提出安排在了质疑解难环节,就没有作解释。课后有同学就问我上课时为什么没有理他,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如在诗歌现实意义的探讨上,我直接提问“这首诗歌有何现实意义”。如果能把“现实意义”这个词换成“启示”,就更贴近学生了。

  2、虽然我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有很多学生不敢发言,或者是不愿意发言。这就说明这一课堂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和谐,还有某些东西让有的同学感到了压力而不敢发言或者是不愿意发言。也有部分同学的学习过程还是消极的“等、靠、听、记”,没有主动地去追求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我深深的感到要真正构建一个自由、平等、互动的课堂任重而道远!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xx)15-282-01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新课改的实施的和普及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一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过于形式化。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其中主要是课前的导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些语文教师的课前导入与所授内容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二是初中语文教师低估了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总是对学生缺乏自信,一些课文中的难字生词其实在课文中都已经明确地做了了注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但是教师却要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反复强调,这不但丝毫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的疲劳,分散学生学习重难点知识的注意力。

  2、初中课堂知识量大、讲解多、课堂节奏快,学生无法适应。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将课文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都施加于学生,教学内容的环环相扣让学生喘不过气,需要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点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师一上课就开始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争分夺秒地进行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吸收的知识很有限,更多的是筋疲力尽。

  3、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虽然做出了适当的改变,学生的在课堂中的表现也比之前更加具有活力,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显著。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运用了合作学习和小组探讨学习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4、初中语文课堂成为了一般知识的.传授课。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的精心筛选,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出来的精华,但是这些文学作品却被学生“无情”地丢在了一边,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让学生咬文嚼字,将文学作品的美破坏地惨不忍睹。

  二、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1、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系着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教材的挖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独立的个性和实践能力,以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是一门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语文教学的趋势,也是实现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所能够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包括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等,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的。

  3、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传统的语文课堂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讲解过多,课后的作业批改任务比较重,没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但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为语文教师减轻工作负担,为语文教师节省出提高自我的时间。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于节省出的时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与视野,思考教学的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1、初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语文课本中选择的课文类型多样,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不同的,而教师也应该制定出相关的教学目标。从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置来看,一些语文教师上完课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这种教学目标含糊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目标,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目标是否达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该讲的和不该讲的分寸,这样才能有所得。

  2、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倾听,给予自己和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一是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角色,放低姿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并且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倾听学生的意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权威逐渐被削弱,主导地位也逐渐地弱化,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这样就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二是教师要与学生交换位置,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课堂应该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舞台,仅仅让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是不够的,学生也是倾听和倾诉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3、语文教师的巧妙提问可以深化课文的内涵、活跃课堂氛围并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巧妙问题的前提是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自己推敲和揣摩问题,并考虑学生的反映,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一般语文课堂的提问都是判断式的问题:对不对、是不是等,这都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是没有意义的提问。而有价值的提问是教师将学生带入一种让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境,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欲望的问题。但是,教师要把握提问的质量,不能只追求问题的数量,少而精的问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柴艳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xx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3-27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5-16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6-12

【精选】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5-15

(经典)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5-15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6-20

[推荐]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6-21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反思10-24

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03-11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7-07